logo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工位/办公室出租·工商/税务/银行核查拍照·异常解除
服务单位 联华众创空间



微信扫码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电话 010-61256989
手机 17319287279(微信同号)
注册地址/挂靠地址出租 3500~5000元/年
工位出租 600~1000元/月
办公室/会议室/洽谈室…出租 40~80元/小时
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 500元起
银行下户/税务报道/经营地址/异常解除 面议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2〕7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2〕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3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科技战略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和《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特制定《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科学素质纲要》)。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软实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各区各部门组织推进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任务落实,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4.07%;科普供给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首都地区综合科普能力大幅提升;整合利用科普资源迈出新步伐,以科学教育馆为主体的首都科普主平台初步建成;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科学传播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在全国首创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审体系,科普人才队伍活力有效激发;崇尚创新的氛围愈发浓厚,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建设发展不平衡;首都科普资源优势尚未充分释放;科学思想方法传播、科普形式创新、科普方法研究尚有不足;科学素质建设体制机制和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

  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北京贡献,需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推进“五子联动”,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科学素质建设要适应首都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创新理念,优化机制,深化供给侧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形成热爱创新、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促进科学素质持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面向基层、面向重点人群,强化首都科普主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开创科学素质建设新局面,为率先建成世界人才高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工作原则

  ——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生态,营造尊重首创、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坚持首善标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把首善标准融入科学素质建设全过程,持续推进科学素质建设理念和实践创新,增强示范引领能力,增强城乡统筹水平,构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坚持协同推进。各区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调动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积极性,激发社会科普机构的活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深化供给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学思想方法传播、科普形式创新和科普方法研究,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发挥科技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作用,强化央地联合提供高质量科普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扩大开放合作。开展科学素质国际交流活动,共筑国际对话平台,汇聚国际高水平人才,深化高层次创新合作。加强央地、区域之间合作,推动联动、协同发展,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和经验互鉴。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城乡、区域和重点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异不断缩小;首都科技科普资源优势有效释放,首都科普主平台作用充分发挥;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科学素质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普高端人才集聚,建立“科研+科普”协调发展机制,科普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首都科普”影响力不断扩大,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率先构建科学素质建设高地。

  到203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同等水平。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大幅缩小;科普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全国领先;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创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科学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升行动

  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提升科学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

(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个性化发展。

  ——加强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教育。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院士专家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融入科学教育当中,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加强200余家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加强校园科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科技体验、深度学习、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引导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鼓励科学家参与教材的编写、教具和实验课程的设计,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组织开展首都“挑战杯”系列竞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推介等活动。引导高校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将科普活动与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第二课堂密切结合,支持大学生参与科普活动。

  ——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加强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团建设,实施“翱翔计划”“雏鹰计划”和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实施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和“雨燕计划”,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竞争力。

  ——建立健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学中心、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等场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北京学生科技节及系列科技活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发挥首都高端人才优势,开展顶尖科学家与青少年手拉手、面对面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引导教师从科学素质建设高度深化理解科学教育内涵。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提升科学素质和科学教育能力。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科学教育创新研究,创新科学教师培训模式。

(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的能力,打造一支适应农业农村快速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普及科学常识、防灾避险等知识,广泛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新风。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万人次。实施农民企业家、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农村妇女和家庭素质提升行动。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结合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等,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中关村”。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出农业智能机器人系统,推广科技小院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培育一批北京特色的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样板。

(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着力提升技能素质,打造一支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首都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北京智造”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施技能北京创新行动。开展北京大工匠、创新工匠、巾帼建功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建设职工创新工作室8000个、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工作室100个,稳步推进北京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鼓励、引导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和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

  ——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围绕首都高精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培训项目,将技能提升培训纳入产业服务包。实施工程师职业再生计划。强化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培训,面向失业人员、转移就业劳动力、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持续实施劳动预备、就业技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万人次。

  ——实施新业态人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开展物流快递人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新业态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促进工作;推动互联网、电商、快递等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

  ——鼓励企业家投身科普事业。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企业家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家做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国有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加强中小型企业家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加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培训。树立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首都爱国、创新、诚信企业家典范。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

(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针对老年人的科技素质需求,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通过各类媒体、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生活场景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助老服务。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组织开展精准多元的科普活动,从科技的日常应用、网络知识、防止诈骗、智能手机使用等角度设计科技培训内容,鼓励科普志愿者进社区、进农村,帮助老年人提升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发挥代际学习作用,“以小协老”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宣传周活动,面向老年人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广泛利用媒体资源,传播膳食营养、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发挥市老龄协会、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和基层老年协会等组织作用,开发退休科技工作者、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老年人力资源,鼓励其积极参与咨询、智库等方面的工作。壮大老年科技、科普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认识和理解,强化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立足“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找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和推动创新实践能力。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创新发展意识,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办好北京市公务员科学素质大讲堂等科普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研单位和科学教育场所参观学习,每年不少于1万人次。丰富科技知识在线学习课程。加强数字素养教育,提高推进数字文明建设能力。

  ——在公务员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

四、重点工程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巩固和发展首都科普主平台,固强补弱,提高科普供给和科普服务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施6项重点工程。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推动建立“科研+科普”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科研与科普深度结合。推动科研单位开展科普工作评估,鼓励在与公众关系密切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中列入科普指标,鼓励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针对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前瞻性科普,将科普绩效纳入项目验收体系,加强对科普工作效果、影响力的评估。推动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评价。鼓励科研团队与专业科普团队深度合作,推动科普专业化。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加强学术资源科普转化,加强与专业科普机构、传媒等合作,促进将最新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和推动大科学装置(备)、各级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践基地等面向社会开放。行业管理部门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推动形成“产业+科普”协同发展的北京模式。

  ——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热情,引导科技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依托科普场馆设施和资源,展示首都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发挥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作用,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权威发声,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表率。

(二)科普智慧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智慧化技术手段,开展数字科普资源开发,强化智慧科普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的集成运用,建设即时、广泛、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

  ——加强数字科普资源建设。强化科普音视频、图文及应用程序等数字科普资源的策划、建设、推广。支持科技、科普机构积极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科普资源,促进不同类型资源融合。用好网络平台新手段,加强网络学术建设。推动以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为主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科普平台创新升级。强化数字科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数字科普水平。

  ——推动智慧科普建设。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科学传播、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强化对需求的智能化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无障碍应用理念,提升科普公共服务精准性、体验性。强化智能科技成果研发及智能科普终端应用,探索建设智慧科技馆、科普基地,提升传播渠道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对远郊区科普信息服务的定制化推送力度。

  ——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发挥主流媒体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项目、科学人物、科普活动的报道,做好科技领域热点敏感问题、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推动市属报刊开设科普专栏或增加科普版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首都科普资讯服务平台,加强各单位科学传播平台的互联、互通、互融,构建首都科学传播矩阵。支持和推广网络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科普。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培养专业化的新闻报道记者。

(三)创新文化发展工程

  以创新文化建设牵引科普品质提升,以科普品质提升促进创新文化建设。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融合发展,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动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良好“软环境”。

  ——推动创新文化发展。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意识、推动创新实践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各单位挖掘和整合创新文化要素,优化创新服务环境,打造创新文化展示平台。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创新文化要素,构建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形成推动创新文化发展的合力。

  ——建设“首都科普”品牌。发挥北京科技周、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等科普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推动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推进科学跨年之夜、首都科学讲堂、首都科创开讲等视频品牌建设,发展“首都科普剧团”,丰富荧屏科普、网络科普和舞台科普,促进科普多元发展。

  ——实施科普原创作品支持计划。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提升北京科普创作水平。引导和支持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和影视艺术工作者共同创作开发一批科学文艺影视精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推动科普游戏开发。聚合价值导向正确、科学性有保障的优质科普机构和专家媒体,形成统一协调的原创科普媒体矩阵。

  ——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办好中国科幻大会,推动科幻产业人才集聚。举办“北京科幻创意大赛”,支持科幻类小说、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的作品创作,推动开发融入创意元素和首都文化特色的科幻产品。支持学校开展科幻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科幻人才。

(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促进科普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构筑实现北京科学素质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加强首都科普主平台建设。推动科技馆、博物馆和文化馆联动,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科技馆体系。推进北京自然博物馆新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建设。发挥北京科技场馆专业性、专职性作用,强化科技场馆内容建设,依托高水平专家队伍,对场馆设施讲解、活动策划等核心内容进行系统优化和提升,不断提升内涵,建设高水准首都科普主平台。

  ——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明确北京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区有关规划。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城南行动计划中注重科普场馆建设。开发利用“三城一区”等科技创新主平台科普资源,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建设区域科普中心。

  ——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和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支持各行业建立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拓展社会设施资源科普功能。推动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验基地建设。推动著名科学家故居保护利用。

(五)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发挥品牌科普活动牵引力,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力度,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

  ——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所、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志愿组织接单的订单认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推进科普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推动北京地区科普场馆资源走出场馆服务基层。开展首都科普基层行,整合和推动优质科普资源、科普服务下沉基层,实现各区全覆盖。开展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首都科普联合行动”,推广全域科普模式,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科普活动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加强社区图书馆、社区书苑等平台科普服务功能。

  ——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应急科普联动机制,拓展应急科普宣传渠道,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应急宣传进万家”活动,每年培训社会公众不少于30万人次。组建涵盖领域广、专业素质高的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集团)、北京市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

  ——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立足首都科技人才高地优势,发挥科学传播专业职称作用,构建由顶级专家引领、领域专家指导、专职人员汇聚、科普志愿者组成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立科普专家库。实施科研人员科普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学会、院校、媒体等专业机构面向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培训。积极发挥优秀科学传播人作用。加强北京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组织发展、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加强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学传播专兼职人员业务培训,树立现代科普理念,促进专业水平提升。

(六)科学素质交流合作工程

  积极融入全球科普网络,深化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对外科学素质交流机制、渠道。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与国际知名学术和科普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活动,讲好首都科技创新故事、科学素质建设发展故事。打造更多原创性、高水平、外向型的科学普及、科学文化产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城市的科学素质交流合作。

  ——推动央地联动发展。构建首都社会化科普协调机制,联合中央驻京单位科普资源,共同打造“首都科普”品牌。推动中央驻京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参与首都科普。探索建立首都科普资源服务全国的合作模式。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强化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建设,建立京津冀科学素质建设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等区域性组织的交流合作。借助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重大活动机遇,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看创新,到北京”的科技文化旅游形象。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市政府负责领导《北京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纳入本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部门将《北京科学素质纲要》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市科协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沟通联络工作,会同各有关方面共同推进科学素质建设。

  各区负责领导属地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各区建立健全本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工作任务落实。各区科协牵头本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做好沟通联络工作,会同各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本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机制保障

  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完善科普工作评估制度,做好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开展全市及各区公民科学素质监测。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典型宣传。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大力宣传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宣传推广各部门、各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

(三)条件保障

  完善法规政策。推动修订《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落实国家和本市科普优惠政策,推动科普成果应用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建设政策环境。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与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

  保障经费投入。市、区财政统筹考虑和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根据年度任务安排经费预算,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加强理论研究。深入开展科学素质建设基础理论、发展规律研究,加强科学思想、方法研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强化理论研究对科学素质建设实践的指导。发挥智力密集优势,打造科学素质建设高端智库,为国家和国际科学素质建设贡献北京智慧。


 关联内容
  关于2023年第三季度全市政府网站与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的通报 
  印发《关于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2〕26号 
  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招用退役军人的实施意见 京退役军人局发〔2022〕38号 
  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标准的通知 国管节能〔2023〕215号 
  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2023〕29号 
  关于印发《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23〕27号 
  关于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的批复 国函〔2023〕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公告(第10号) 
  关于开展春节返岗交通补贴申报的通知 
  关于在本市部分区域试鸣防空警报的通告 京政发〔2023〕18号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 试点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23〕34号 
  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2023〕29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 
  关于印发《北京市应急管理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的通知 京应急规文〔2023〕2号 

 关键字
  全民科学素质  规划纲要  行动  北京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京政办发
 点击上述关键字,可查看更多对应内容信息。

 相关内容

 关于做好2023年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相关重点任务的通知 京文物〔2023〕590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2〕7号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 京教策〔2022〕5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 国发〔2016〕15号

 国务院关于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2012〕17号

 国务院批转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6〕35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6〕63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1〕71号

 北京保监局关于印发北京保险业贯彻落实《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的通知 京保监发〔2017〕63号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交规划发〔2019〕89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 京发〔2017〕19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国发〔2021〕9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监测方案》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16〕3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5〕14号


 搜索

上述内容如果没有如意的结果,可尝试调整关键字[]后再搜索

关键字之间分别添加空格、+、-表示同时包含、分别包含或排除关键字(示例:基本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业务&资讯 咨询&服务

公司注册

开办公司

社团组织

社保人事

电话:010-61256989

虚拟办公

税务业务

工商登记

挂靠公司

手机:17319287279(微信同号)

共享办公

资质办理

企业登记

法律事务

单间时租

知识产权

公司登记

网站建设

房屋租赁

法律事务

经营异常

银行业务

微信扫码

财务业务

咨询洽谈 · 预约考察
高效便捷

版权所有 @2020   联华众创空间  京ICP备18022180号-16

网站导航  Sitemap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电话洽谈
手机洽谈
微信洽谈

微信扫一扫
洽谈沟通更便捷

返回顶部